这次王蔷她们团队选择的仪器依旧是SIMS、也就是二次离子质谱仪。
&+离子在理论上来说,是可以‘轰’下任何固体体表碎片的——目前最尖端的Ar+离子束甚至能作用于气体,将37.9%浓度的氢气轰下来一部分。
先前提及Ar离子的时候,曾经有鲜为人同学发出过疑问:
那就是“Ar是稀有气体元素,化学性质稳定,不得也不失电子,不能形成离子——这是初三化学的原话。”
这怎么说呢......算是初高中教材的局限性吧,初中概念确实只要知道Ar不能形成离子就行了,不需要太过严谨。
实际上Ar离子是可以制备的。
只要将电场中阴阳两极间电位达到临界电离电压后,通过其中的气体分子分发生电离,其气体分子的最外层电子就会被剥离出来。
其中一部分射向阳极,另一部分由于洛伦兹力的作用环绕磁力线运动而被束缚在靶附近。
这部分环绕的电子在加速运动中获得了极大的动能后继续与气体分子碰撞,就可以撞击出更多的电子和Ar正离子了。
其实初高中教材中有很多解释不全面甚至错误的地方,除了Ar离子外,化学选修三教材46页上还提过“只含非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非极性分子”,而实际上臭氧却并非如此。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