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军西路主要以河东路治太原府以及晋州临汾等腹地大城为支撑,与北面的忻州、岚州、代州以及所属的雁门、宁武、岚谷等诸多军寨构筑边境防线。
大越立朝最初三十年与契丹人战事激烈,但在达成和议之后,相比较西边与党项人的战事,矛盾就要和缓得多。
近几十年宋燕边境战事,以契丹骑兵出云中侵代州、忻州、岚州,之后王孝成率靖胜军沿汾水北进增援河东路,收复宁武、草城川等地,反攻夺取契丹人之前所控制的朔州、云中等地这一系列战事,最为激烈。
最终双方还是很快就达成和议,恢复双方在代州、忻州北部的边境线。
这种种现实因素,使得大越在河东、河北两路抵御契丹人的边境线上,驻兵要远远低于与党项人对峙的河西诸路边地;同时北军的精锐程度,历来也被认为要低于西军一大截的。
朝中倘若要执意联兵伐燕,并非说官家皇上今日拍板,明天就能集结十数万马步兵似滚滚洪潮般杀入燕国境内的。
大越立朝之初二十余年,数十万兵马数度北伐以及契丹人大股骑兵数度南侵,双方在边境线南北不知道打了多少恶仗,不知道死伤多少万将卒,朝堂诸公今日对联兵伐燕抱有再乐观的期待,前期的军政部署也绝对不敢省的。
从桐柏山招抚五六千贼兵,看上去不多,但在大越在河东路太原府、岚州、代州、忻州为核心,外加边地诸多军寨,总计驻屯禁军也就三万余人。
大越现在将从桐柏山招抚的近六千贼兵,都填到代忻等地的禁军之中,相当于将河东路北面的驻军规模直接提高两成。
这不仅意味着朝廷已经决意联兵伐燕,也已经进入实质性的军政部署阶段了。
边军是否强大,除了兵马规模这一直观指标外,其身体素质、操训、兵甲装备以及作战意志、持续作战的坚韧程度都直接相关。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