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种“假如”与“平均”掩盖了严重的不平衡。印度仍有2亿人营养不良,而该国粮食储备却高达3500万吨之多。
1992年,索马里的粮仓满满、近在咫尺,但成千上万的民众却因为身份地位等原因无法获取粮食而活活饿Si。
历史上曾多次给人类带来重大灾难的饥荒现象,为何依然存在呢?
在《饥荒与政治》里,反饥饿国际人道行动组织主席、法国索邦—巴黎第四大学教授西尔维·布吕内尔博士重申和强调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的论点:【现代饥荒的原因并不在於生产的粮食不够,而是在於需要粮食的人无法及时与有效地获得粮食。】
换言之,饥荒并不是单纯的供给不足,而是权利的分配不均、被剥夺甚至丧失。
布吕内尔博士以自己20多年来进行反饥饿斗争的人道援助经验,进一步提出了现代饥荒现象的几种模式:“被否饥荒”被否认的饥荒、“外示饥荒”对外展示的饥荒与“人为饥荒”。
布吕内尔博士认为,营养不良是贫穷落後的结果,而饥荒现象则是地缘政治的产物,b营养不良更难战胜。
“自然饥荒”其实已不复存在,而“养活百亿人口”在技术上也是可行的。
也就是说,时代的饥荒是纯纯的表现。
刻意制造的“传统型饥荒”建立在意识形态基础之上,试图通过切断一切获取食物的途径,将敌对民众或反叛力量置於Si地。
有一个着名观点:“三分天灾,七分”。
全球所有大规模的饥荒并没有伴随着食物产量总T上的下降;只是在某一人群获取食物的权利被剥夺、财产被破坏或被没收时,饥荒才会出现。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