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墙下因为那些房屋的阻挡,不是所有地方都能架设竹梯,有些院落贴着城墙,但竹梯进入又不方便,需要重点布防的地方都标记过,壮班在这段城墙上操练最多,对环境非常熟悉。
流寇步兵停止的位置,都是紫来街的巷道口,这里进入方便,又可以将竹梯贴上城墙,左右两侧的房屋能阻挡一部分城头的攻击,能给他们一些安全感。
这些步兵虽然没有鼓号,但行动仍有些章法,大致十多人抬着一个梯子,其他人跟在后边。
攻城方的劣势是,所有兵力运动和部署都在城头观察之下,防守方可以根据这点调配兵力,如果依庞雨的意思,应该把紫来街烧光,这样流寇没有丝毫掩护,烧出的废墟甚至能让他们无法接近城墙,不过这个建议被杨尔铭和周县丞一致否决,当然是出于政治考虑。
那领兵的红衣头目也过了桥,站在东作门和向阳门之间,与庞雨预测的差不多,他们首次选择的攻击重点就在紫来街。
那头目没有发令,最后一批步兵仍在往向阳门延伸,他们需要尽可能拉长战线,让守城方分散兵力。
最后一架竹梯到位,已经是在向阳门以南,战线占据了东面城墙多半的长度。
庞雨转回城内方向,北拱门方向升起一面黄旗,但并没有摇动,表明北面有流寇活动,但并没有攻城,南薰门和西门都没有任何旗号。
再次确定流寇的重点就是东墙,庞雨转回城垛的方向,此时流寇部署完毕,壮班也根据流寇部署的位置进行了调整,每一个伍集中一处,负责一段重点城墙,用于反击攀上城头的敌人。
各个重点段位上社兵密集,东墙的社兵来自凤仪里、清风市、窦家桥、潘家拐等十余处,庞雨也给社兵建立了起码的指挥体系,同一个坊的有一个班头,都是坊中里老推荐的有些威望的坊民,下面是小队长和伍长,也是坊民自己推举的,坊民互相之间也十分熟悉,是有一定凝聚力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