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亦是八位同考官争议最多的选题内容,因为谁的题目都能用,而谁的题目都有攻击点,却是都希望林晧然采纳自己最擅长的题目。
各个房官的利益其实是相冲的。会试所取的名额是固定的三百名,但只有从自己这房所选的考生才会拥有“师生名份”,故而大家都希望自己这一房能够多出几个进士。
林晧然自是清楚这一点,便是将二十个选题尽量做到平均分配,并不想在这些不太重要的事情上浪费太多的精力。
待到准备拟定第三场考题之时,林晧然郑重地提出要求道:“第三场经史时务策,以考察考生的眼界和能力为主,可以选择偏门一些的时事策,不拘一格!”
虽然这场会试不管怎么挑选考生,他都能够顺利地收到三百名准进士的门生刺,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自然希望能够选一些真正的有用之材。
徐阶明明主持嘉靖三十二年的会试,却为何会青睐于“师生名分不正”的张居正?
嘉靖三十二年的状元陈谨因奉命册封藩府办事不力被外放广东惠州府推官,榜眼曹大章却是转投严党,温应禄的年纪跟徐阶相仿。
林晧然进入仕途这么多年,深知得意门生的重要性,面对着这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自然是渴望能够挑选一些有能力的门生。
“下官遵命!”
张四维等官员听到林晧然这番说词,心知这位革新派的领军人选人才确实跟着以往不同,便是纷纷进行拱手回应道。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