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捧着温热的茶杯,身上的寒气消散一些,听完之后沉默良久,轻叹道:“房俊此子固然可恨,吾恨不能将其扒皮抽筋,却也不得不承认其胸襟之恢弘,生死胜负之间依旧能心怀万民,此等气魄吾不如也,房玄龄生了个好儿子啊!”
言语之中,满是唏嘘。
正如方才宇文士及感慨的那般,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都有着不同的述求,年幼之时勤于向学,憧憬着未来能够文武双全、扬名立万;青年之时盛气凌人,不畏艰难不惧生死,只为出人头地、建功立业;中年之时锐意进取,却也愈发追求醇酒佳人、花天酒地;等到了老年,力气衰竭、志气不再,最关注的便是儿孙后代。
到了这个年纪,实则平素与袍泽、故友相会之时对于彼此的官职、爵位已经不大看重,更多攀比的还是子嗣是否有出息,将来能否继承自己这一辈子奋斗拼搏而来的家业。
这一点上,关陇勋贵们几乎完败。
他们襄助李二陛下逆而篡取、改天换地,打下一个殷足丰厚的家业,执掌大唐中枢将近二十年,荣宠无限、光耀天下,但也仅此而止。没有一家的子嗣能够当得起“出类拔萃”“惊才绝艳”这样的评语,等到他们这一辈都渐渐老去、死去,平庸的子孙后代们怎么办?
所以关陇勋贵们才默然响应长孙无忌所绸缪的兵变,大家的想法几乎一致——既然儿孙不肖,那么咱们这些老家伙便将家业攒的足足的、权力抓得够够的,就算子孙败家,也能多败几年,万一下一代就能出来一个有出息的,依靠着丰厚的家底东山再起……
说白了,他们这一辈曾经站在权力的最巅峰,见惯了风景,如今年华老去哪里还有那么多的雄心壮志?
一切,更多的还是为了子嗣后代所未雨绸缪。
然而越是如此,看看人家房俊,便越是羡慕嫉妒恨——咱怎地就没生出这样的儿子呢?
尤其是长孙无忌,他一直站在大唐权力的最高处,死死压制着房玄龄,他自认自己这一辈子是完胜房玄龄的。然而最终,自己的儿子犯下谋逆大罪,不得不流亡天涯,房玄龄的儿子却迅速成长为大唐新一代的领袖,若无自己挑起的这场兵变,几乎可以确认在未来独揽大权,抵达他长孙无忌都不曾达到的权力巅峰。
那么,他与房玄龄到底谁胜谁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