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室的将军一般不是常设官职,准确的说将官在汉室属于一种很奇怪的近乎荣爵一般的存在,理论上来讲,校尉才是真正常设的将官。
从武帝年间起,汉室的中央军权其实就在八校尉手上,而八校尉的直属上级其实就是皇帝,这个实际上是正儿八经的两千石官职。
军功爵制度很头大的一点就在于,是没有文臣的,高等级的官职都是需要军功支撑的,从校尉这种专业的武官转职到将军的少之又少,但是从校尉这种武官转职成为九卿的却很多。
就拿周亚夫而言,从校尉到中尉,再到太尉,最后变成丞相,完全没有问题,这就是武官的路线,虽说看起来是变成了文官,可实际上练就的肌肉什么的是不会有变化的。
再比如卫青,从建章营监,到侍中,到太中大夫,一路走得看起来是文臣路线,然而拐着拐着,发现只能去带兵作战,才能继续升任,最后官职飙到大将军,最后拐到了大司马的位置。
实际上在汉朝,杂号将军也就罢了,真正的那些正职将军反倒是不常设了,因为正职将军起步就是位同九卿,而且是掌兵的。
可以说每设置一个正职将军,就需要为这个将军职位配套一套班子,等于重新组建一套独立于九卿之外的体系。
故而汉朝一般都是打完之后从三公之中腾出来一位,放上去,不过一般是放在太尉这个位置上,再要么就放到司空这个位置,反倒是司徒上一般很少放武将。
不过也不是没有,比方说司徒邓禹,司徒钟会,司徒李世民,司徒郭子仪什么的,一般出现这种情况,说明战争已经打得比较过头了,三公的位置上只需要能打的人员,没有战斗力是坐不住这个位置的。
只是汉代丞相是武将的事情相对比较少,毕竟曾经出过某位将军在丞相位置上干了几年,愣是不知道丞相是干什么的?更有某位专业和皇帝抬杠,认死理,杠到皇帝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以至于后面从将军一路当上丞相的人少了很多,顺带一提,白起也算是杠精类型丞相的一种体现,大良造实际上就是秦国相国,掌秦国军政大权,相当于后面的丞相。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