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接下来我们继续讲哥伦布大交换的逻辑。
前一段时间新疆棉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棉花这种作物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种植史。如果现在有人告诉你,棉花原产美洲,是哥伦布大交换的内容之一,你会怎么想?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种说法是对的。因为现在世界上95%的种植棉花都是长绒棉或者细绒棉。这两个棉种,都是“溯源”在美洲的。而亚洲土生土长的亚洲棉因为产量等关系已经逐渐被淘汰。
有“专家”说亚洲棉原产印度。这却也未必。
事实上东亚古代被称为棉/绵的作物有两种,一为木棉,木本,一为棉花,草本。这一点在《本草》,《农政全书》中都说的很清晰。草本棉花,最早叫做贝草,是因为棉桃含苞待放的形状,就像微露丁香的贝舌《演繁录·唐环王传》……古贝草也,辑其花为布,麤【粗】曰贝,精曰氎【细棉布】。。故棉花又名吉贝,这种称呼是从草本棉得来的。但是因为古人棉绵混称,吉贝逐渐用来指代木本草本两种棉的概念,与古棉字同。。
从南亚传来的,是木棉,最早见《吴录》:交趾安定县有木棉树,高丈余。又《梁书》曰:林邑国出吉贝,及沉香木。吉贝者,树名也。其华成时如鹅籁,抽其绪纺之,以作布,与纻布不殊。亦染成五色,织为班布。林邑国,就是现在越南南部。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木棉,是汉代传入华南的物种。
而中国草本棉的种植史,远远早于木棉。因此汉代字书《说文》有“绵”字,而无“棉”字。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弟子闵子骞的母亲就因为家贫,以芦花防制绵衣。《汉书·食货》:众民卖买五谷布帛丝绵之物。所以《农政全书》引丘浚《大学衍义补》曰:府人调法,民丁岁输绢绫絁及绵,输布及麻。是时,未有木棉也。可见中国先有草本绵,而后有木棉。
按《演繁录》所言,草本绵既古贝草,那可追溯的年代可就非常久远了。
《尚书·禹贡》:鸟夷卉服,厥篚织贝。这一句经尝被提及。很多人因为后世吉贝、木棉不分,而想当然的认为此句所指木棉。然而《尔雅》:卉,草也。卉服出草本,贝既贝草,指的是草本棉。根据史书所证,木棉当时也没有引入中国。
孤立不举,我们还有《诗经》为证,《小雅·巷伯》:萋兮斐兮,成是贝锦。这里最常见的错误是将贝锦翻译成贝纹锦。这是不是很奇怪,为什么特别指定贝纹锦?考古学支持这种传统么?更何况,萋是草木茂盛的样子,这里显然是在突出某种草本。许多人翻译不对这个贝字,就只能连萋字一起无视了。所以这句诗正确的翻译是什么呢?结合诗词前后文意,这句说的是:有片草地,都能吹成棉锦,诬陷者啊,真TM能吹。张嘴呼出就是星辰,诬陷者啊,都TM跟谁学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