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就在这里用几个例子把这个问题说透。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曹睿年龄之谜。魏明帝曹睿崩于景初三年239年,时年三十六。按照这个信息,他应出生与204年。但是204年八月曹师破邺城,曹丕才遇见甄妃。这当中不是存在明显的漏洞么?
历代史学家都不曾给出过一个合理的解释,其中最靠谱的还要数裴松之了,他说臣松之按,魏武以建安九年八月定邺,文帝始纳甄后,明帝应以十年生,计至此年正月,整三十四年耳。时改正朔,以故年十二月为今年正月,可强名三十五年,不得三十六也。
他提到了改正朔的问题,这个改正朔是什么意思?就是改变历法对于正月的定义。《明帝记》于是有司奏,以为魏得地统,宜以建丑之月为正。三月,定历改年为孟夏四月。
这里出问题了,曹睿将十二月改为正月,我们发现魏国历法记录会出现平移!汉历三月,变成了魏历四月!这个历法平移,是我们绝大多数业余历史爱好者,甚至部分专业历史学者都不曾考虑的。
这次改正朔多出了一个正月,而古人过一正长一岁,所以裴松之认为曹睿虚增了一岁。但是根据曹丕纳甄妃的时间来看,曹睿最多三十四,加一年也才三十五,算不出三十六。
这里又有一个裴松之没有发现的小问题——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岁次丁酉,闰正月。既然过一正长一岁,那么曹睿的岁数还要加上一岁。所以虽然史书记载他“时年三十六”,但其实只有三十四岁生于206年。
闰正月的现象对于古人岁数记载产生的偏差,也很少有学者注意。
自新莽至今两千余年,共出现过多少次闰正月呢?按照目前的历法推算只有32次。
但是事实上,将正朔与闰正月放在一起考量。这32次闰正月的结果并不标准。比如说公元388年戊子,按照历法计算应该是闰正月,但是《魏书》却不记双春,为什么?因为388年时为北魏,北魏行曹魏正朔,建丑,以今农历十二月为正月。我们现在计算出的正月,在魏历为二月。曹魏,北魏以及其后武周改正朔造成的时间记录误差,很少得到正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