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前文曾经讲到过,这种一神转世论并不是纳纳科的首创,其实这时摩尼教的教义。摩尼教是在拜火教和基督教发生信仰碰撞的时候诞生于波斯的混成宗教。其教义认为基督,佛陀,先知,马自达,都是神在不同阶段的转世。
这样的宗教可以得到快速的发展,就体现了教育欠发达地区的民众需要强烈的心理皈依感。而很多人厌倦了在那些固有宗教中作选择,故而转投了这些新兴混成宗教。宗教的形成并不是什么神秘的过程,二十历史和文化的沉淀。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宗教经典的话,就能发现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语录体。耶稣的语录,先知的语录,佛陀的语录,琐罗亚斯德语录,摩尼语录,纳纳科及后九代古鲁语录,以及他们与弟子的对答,就是宗教元初的经典。
所有的这些语录体都有共性,都是在灌输心灵的鸡汤,内容其实大同小异。比如要感恩,要充满希望,善有善报,要节约,要专一,要忠诚,要克制,等等等等。
在早期的宗教中,关于信仰有一定的排他性,越古老越严重。为了防止文章被和谐,我们不提细节。但是最古老的那些西方宗教教义里,对于埃及和迦太基地区的异教遭到清洗都是抱着漠视的态度。晚些时候的宗教则相对柔和一些,讲究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再到更晚些的混成宗教,则更倾向于去相互理解。这种认知的进步,代表了文明发展程度的不同。
现在我们把视角回到中国,为什么中国没有形成一个根深蒂固的形式教派呢?我们之前解释过很多原因,但是现在笔者可以给出一个更直接的。因为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智力的开化启蒙太早,圣人太多。正如古希腊文明没有成为一个统一的形式宗教一样,中国在公元前8世纪就开始了百家争鸣,语录体传记何止千百?且皆有文字传世,可供人,辩论。一旦有了足够多的竞争思想,那么这种语录就只能止于人,无法逾越为神。百家争鸣的大多数语录体都可以自成体系,萌生宗教,什么智信仁勇,善恶两分,阴阳辩证,各种鸡汤管饱。这些诸子语录其实也有一定的排他性,比如惠子与庄子的龃龉,庄子对孔子的弱化,儒家对公孙龙的抨击,但是由于竞品太多,没有人能够也没有人敢于对所有异议进行群体攻击。这就是文明带来的制衡。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儒,道,墨三教甚至相互融合相互吸收,成为华夏文化的主体框架。这些宗教雏形的语录体分歧因何而终呢?终于秦始皇的强权。所以在中国,宗教在雏形期就被集权击溃,教始终不曾胜权,千年来在人心中根深蒂固。所以中国人可以有信仰,可以读诸子,可以读经典,可以敬畏神明,但很难在有大面积的宗教土壤。我们华夏文化,从本质上就是多源的,是辩证的。
那么我们说信教信的是什么呢?宗教,宗教,这个名字在中文中被定义的时候就非常清晰的告诉你了。宗教的皈依,是你对于祖先本源的认定,宗族的自判。犹太人以教为族,皈依者皆为大卫王的子孙。你信耶稣,是上帝的子民。你信先知,就是对伊诗兰文化的拥抱和认同。你信锡克十古鲁,就是对那些在历史夹缝中存活下来的倔强的武者的皈依。你加入的是一种文化,你加入的是对某个远古祖先一言一行的神化与崇拜,而文化,与祖先,正是族群的真正内核。
所以在中国谈狭隘信仰是一个伪命题。我们是一个独立的文化体,是一个独立的民族,我们是否需要去从身心上将自己投入另外的一个归属?当然回答这个问题时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客观存在还是需要正视,比如我们民族家庭里的回族,他们本来就是有皈依的,他们有自己族群的繁衍历史,这是客观存在。但是对于核心的华夏族来说,你所需要得到的所有精神给养,有那些不能从几千年来的千经万典中找到答案?百家争鸣之后,仍有公羊学天人合一,有程朱之理学,阳明之心学,都是可以撑起一个宗派的自称体系的思想。
所以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首先是应该找回自己得信仰。这种信仰不应该是一尊神,一本语录,而是海纳百川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新笔趣阁;https://pck.iamtaec.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