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峙岳X格保守,而且b较具有政治敏感X,他则主张:「我看还是将电报发往南京,请示中央再说。」陶峙岳可能完全不记得王绍屏的装备所曾在剿共战争中,曾根据中央指示出动航空教导团,解救过他当时所领导的第八军(见116章)。但他可记得他们现在的第三十四集团军曾获得军令部秘密指示,除了担负边疆防务之外,还需对自由联盟军保持警戒,甚至连蒙古的第八、第十九集团军也在监视范围。所以即便他也认为王邵屏应该是好意,但仍打算把判断情势的责任往上推,让南京来做最後决定。
胡宗南虽然和宋希濂同是h埔一期同学,但胡宗南是委员长号称「十三太保」的心腹之一,他早年就对宋希濂在h埔期间曾加入有点不满(中山舰事件导致宋希濂退出共党,也因此而受到委员长赏识),加上宋希濂在北伐还未结束,就前往赴日本的千叶陆军步兵学校学习,这让胡宗南更是充满嫉妒与鄙视;嫉妒他因功负伤而得到奉派留日的名额,鄙视他欠缺打完北伐战争的军人责任感。
在这麽众多负面情绪的影响下,当胡宗南听到宋希濂以自己人来称呼王绍屏,紧记陈部长私下转述委员长秘密任务(他内心根深蒂固认为陈部长是近侍宠臣,所言必然不虚,从没想过有一句成语叫做「狐假虎威」),要密切监视王家军的他,当场就把宋希濂的建议直接屏除在耳外,除了当场点点头表示礼貌之外,根本没放在心上,全然当作没听见。
而陶峙岳虽然是保定学校出身,但他那句「请示中央再说」则完全符合他这个忠党Ai国到以「委员长心腹中的心腹」自居者的内心想法。
不过胡宗南既然担任总司令,当然也不是怕事的家伙,加上不想直接认同陶峙岳,这不仅偏私的太明显,又显得没担当,於是他做了一个和稀泥的决定:「这样吧!我们就不正式发布提升战备的命令,而我们三人分工一下,分别前往前线各地,口头提醒第一线部队的主官提高警觉,顺便就当视察防务了。另外,我们也同时把这份情报和我们的做法递送中央,看看委员长有没有其他指示。你们看,这样可好?」
宋希濂虽然对这样的决定,感觉有些不好的预感,但毕竟总司令的意见也算四平八稳。而且如果不去前线看看,光是透过无线电通知,说不定前线指挥官yAn奉Y违,司令部这里也不知道,不如同意总司令的决策,既卖他一个面子,也让自己去给前线官兵上紧发条。於是宋希濂b陶峙岳还早点头,而且还没多说什麽。陶峙岳看宋希濂这个火爆浪子都点头了,他这个好好先生,当然紧跟着也没发表什麽意见的同意了。
两人都表态之後,胡宗南满意的点点头:「既然大家都没意见,那麽荫国、岷毓你们两个分配一下西、北两方向的负责区域,然後前往前线督促各单位的警备。我则在司令部等中央的消息,一有消息,我立刻通知你们。记得保持无线电通讯畅通,万一前线有状况,也要马上回报。」
不是说好的大家分别去前线吗?怎麽你又留守司令部?宋、陶两人无奈地相互看了一眼,这下是自己掉到人家坑里了。不过副司令不就是给总司令分忧解劳的吗?於是两人简单交代两句,分好区域,就分别敬礼离开,奔赴前线。
而胡宗南这个决策,看似四平八稳,但实际上并没有按照部队警戒规范程序来走。也就是并未正式宣布战备提升,而是由两位副总司令前往前线口头告知各部队主官、管。也因为这个动作,口头警戒的命令只停留在各单位高阶军官之间,加上军官之间的送往迎来,警戒命令更未及时下达到基层士官兵,终至差点为第三十四集团军酿成巨祸…。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新笔趣阁;https://pck.iamtaec.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