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渡口失守后,刘尽忠心里很清楚,他避免全军覆灭的命运,就必需守住西岸营寨。
一方面主营寨靠近沁水的地方石岸崎岖,与水面有五六丈高的落差,没有办法修造供多艘渡船同时停靠的渡口码头;而初夏时节,太岳山也进入雨季,溪河汇入沁水,水势大涨,也无法在三四十丈宽的湍流中架设木桥。
倘若用舟船、木筏运人渡河,就算刘尽忠他亲自率嫡系精锐殿后,也完全不敢保证军心不崩溃。
好在有四千多援兵在东岸扎下营寨,也可以通过木筏、舟船输送补给过来,三千人马守在西岸还算坚固的主营寨里,人心还算稳定。
而这段时间里,守陵军不仅收编沁水守军,不仅从太岳山西麓上百家村寨征募近两千健勇,包括阳城、润城在内,沁水以东过去相继有不少城寨失守,很多军民逃入太岳山东麓的深山老林之中,听闻景王赵湍率守陵军在沁水河谷与虏兵对峙,纷纷想办法渡过沁水往沁水城赶来。
率守陵军渡河北上沁水首战获捷,前后斩获近两千颗敌军首级,也是赤扈人南侵以来大越获得的少有大捷,景王赵湍也是正而八经派出驿骑,赶往汴梁上奏表报捷。
随着消息的进一步扩散,太岳山以西绛州、蒲州、陕州、晋州等地受虏兵袭扰、自发组织的义军也都纷纷赶来相投,守陵军很快就扩编到近万人。
守陵军一边吸纳新的兵员,一边以沁水城及渡口西寨为倚托,对西岸敌军刘尽忠部展开围攻。
不仅将卒在轮替的攻势中得到最直接的锻炼,守陵军也从附近征集工匠制造抛石弩、偏厢车、冲车等战械,运抵敌营之前加强对敌军的打击力度。
守陵军为了控制伤亡,持续进行的攻势不算多激烈,但到五月底西岸敌军累计损失也将八九百人,而身陷重围之中,突围无望,军心也彻底动摇起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