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此人出题时讲究一个工整不出纰漏,而一年下来把湖广各地走了个遍,又岁考秀才又院考生员,出那么多题,他能一一考虑出题倾向?
有的考官直接顺着一部经典,今天出这一段,明天到了下一地,直接选取另外一段,反正都是圣人之言,你们看着写,最后只要大差不差我就给你过……
朱浩随即想到,《明史·张邦奇传》中曾记录张邦奇治学方面的思想:“学不孔、颜,行不曾、闵,虽文如雄、褒,吾且斥之。”
意思是,学习方面不像孔子、颜回,行为方面不像曾参、闵损,即使文章写得像杨雄、左思,我也要斥责他。
杨雄和左思都是历史上有名的辞赋家,可说是文辞华美,世间罕见,左思的《三都赋》流传市面时,更是促成“洛阳纸贵”这一成语的诞生。
这就意味着,张邦奇对士子的辞藻不太看重,更注重士子修习学问时的勤勉克己。
回到第二题涉及中庸之道,看来张邦奇的思想,跟中庸之道关联不大。
但朱浩马上找到共通点。
就在于“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连朱熹都说,“道不可离,人自不察,是以有过不及之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