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试取三十名额,院试三取一,只有十人能中秀才,但另外二十人可参加拾遗考,起拾遗补缺之意,考中者,没有生员名份,有资格参加乡试,中了可为举人。
“哎~~”
朱律叹了口气道:“看来我只能搏一搏拾遗考喽!”
孟宪现出了深有同感之色。
王宵却是道:“二位兄长切不可妄自菲薄,世人以为中举比中秀才难,其实不然,以我之见,小三关的难度大于大三关。
从举人到贡士,再到进士,皆有套路,只要基本功扎实,把握朝廷的施政方略,八股文章炉火纯青,可一气通关。
很多学子止步于举人,并不是文章不够火候老练,而是主旨不合上意,小三关则不同,既有对基本功的考较,又有对义理的推敲,数百人取一人,这才是真正的门槛,故而既便是拾遗考,也不可轻视,只要有参加乡试的资格,未来前程不可限量。”
这倒不是王宵的安慰之辞,而是前世从明清科举中总结出的经验。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双一流,对于大部分的考生可望不可及,可一旦考上了,校内考研的难度会远远低于高考。
科举也是如此,竖起一道高高的门槛,把大量不合适的学子涮掉,留下小部分精英优中选优,可以有效的降低筛选成本。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