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诱蜀军渡过大河。
盖因司马懿知道,如若蜀军没有渡过大河,即使是魏军设伏成功了,亦无法在野战中取得胜算。
没办法,以敌我士卒的战力与士气推算,委实令人不敢心存侥幸。
故而他退而求其次,只想伏杀渡过大河的蜀军.
且此举亦是为了在设伏兵时,不会被蜀军警觉的考虑。
或是说,先送己方士卒入死地,再付出一座营寨与无数军械器械,且还要计算伏兵鏖战时的战损......即使伏击成功,魏军要付出代价亦不会比汉军的死伤少,如此两败俱伤的伏击,似是很不明智、不可取。
损人不利己、得其弊而不得利,何苦大费周章设谋呢?
但若是从司马懿个人、国与国的角度出发,便会发现伏击乃是利大于弊。
一者,自逆蜀出兵陇右以来,魏国失利太多次了,不管是司马懿还是雒阳庙堂都急需逆蜀一场失败,来振奋雍凉各部的军心与锐气。
另一,则是双方的国力、战争底蕴不同。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