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不能怪汝,汝是以大宋和尚来衡量喇嘛的。喇嘛与大宋佛教不一样,它已经成为国教,而且还是唯一。吐蕃又没有大宋这种能够挺身而出的文人,更没有能够与佛学抗衡的儒学。一切文化思想都在喇嘛手里。就是贵族所读之书,也是充满了浓厚的喇嘛风格。贵族读书尚且如此,那些没有读书的差巴、朗生没有儒学熏陶,内心被喇嘛式佛教充实。”赵平娓娓而谈,一一道来,“如果大宋的儒学还可以开民智,他们就是彻彻底底的愚民,生为佛生,死为佛死。”
“生为佛生,死为佛死。”种华反复念道,接着恭恭敬敬起来,向着赵平恭恭敬敬躬身一礼:“小圣人,末将受教。”
这些可是书无法学到的,乃是一种全新知识。
赵平这种说法,极大开阔他的眼界,让他对吐蕃有了更深的了解。
翠竹与黄小牛急忙拿出纸张,一一记下。
此时不但种华受益非浅,就是两个小娘子也受益非浅。
“万物都是平衡,放在吐蕃同样如此。”赵平运用自己的平衡之论来分析,“吐蕃这种治理方式,其实好坏参半。”
“小圣人,吐蕃这种可以说彻彻底底的愚民方式,竟然也有好有坏?”种华更加不解,
“怎么说呢?这些差巴及朗生,虽然生活痛苦,但是精神充实。他们认为这一辈子虽然痛苦,但是只要能够消除上辈子的罪孽,下辈子同样可以投一个好胎。”赵平摇摇头,继续分析说道,“他们虽然不会追求上进、安于现实,但是为人极为虔诚,耿直,绝对不会虚伪。可以说,当吐蕃的贵族,乃是天下最幸福的人,他们最好治理吐蕃这些差巴朗生等民众。”
“原来吐蕃民众如此好治理,看来以后治理远远比大宋容易的。”听到这里,种华不禁悠悠向往遥远的吐蕃。
赵平喝茶一口,继续说道:“虽然好治理,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他们认同你。吐蕃人比较排外,认为汉人奸诈狡猾,不愿意与汉人打交道。”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